桃園有「千塘之鄉」的美名,曾扮演蓄水、灌溉等重要角色,雖然目前大多已轉型為生態保育、觀光休憩的功能,但埤塘仍是桃園在地相當珍貴的自然資源。然而,隨著都市的開發與建設,埤塘開始面臨種種環境危機…
因此今年度愛地兒點子計畫,以「永續愛地球,在地埤塘留」為主題,希望透過桃園在地小學師生的力量,運用愛地兒5步驟,一起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,保護埤塘的生態與文化,促進埤塘的環境永續!
保護埤塘前哨站–認識埤塘的人文大小事
在帶著孩子發想創意、保護埤塘前,我們在8月份舉辦「埤塘環境議題工作坊」,很榮幸邀請到有田中博士之稱,且曾獲國家環境教育獎的吳聲昱老師,帶著夥伴們實地踏查「中原埤塘生態公園」,透過與專家的對話、踏查的過程協助老師們對今年度埤塘環境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。


吳聲昱老師從桃園地區的地理、人文的面向,和夥伴們娓娓道來埤塘的歷史與演變。桃園處在地勢相對平坦的台地地形,雖然位在大漢溪流域,但因出海口的改變,導致在地居民在取水、灌溉面臨缺水的困境。在明清時期,從中國大陸來臺的移民(羅漢腳),開始教導當地平埔族開墾、建設埤塘系統,作為農業灌溉使用,解決降水、溪流水供應不足的環境問題。
而桃園地區最早開拓的埤塘分別為霄裡大池、龍潭大池,而在歷史上,埤塘以功能性、地域性分為:公池、母池、子池,形成一個有效的水利系統,提供農業灌溉所需的水源,並在當地社區凝聚合作的精神!
🔸公池:整個埤塘系統的核心,是集水、調節水量的重要角色,通常位於地勢較高處,不分姓氏、居住鄉里的限制,提供所有當地居民灌溉、飲用水,例如:龍潭大池。
🔸母池:位於公池下游,多以姓氏區分用水的區域,用於調節水位、洗滌、灌溉,以確保水流穩定,並供應給附近的子池,例如:中原埤塘生態公園。
🔸子池:位於母池下游,是供水的重要角色,作為家禽池、灌溉使用。例如:半月池。
除了重要的文化遺產外,吳聲昱老師帶著夥伴們,來到埤塘旁的石堆上方,請夥伴們猜猜看這些石堆的功能是什麼?其實這些石堆也扮演水源管理的重要角色!透過建造堤壩、水利設施,加強埤塘的穩定性,達成防護、防汛、灌溉等目的,目前大多以「石籠、萬年籠、壘石、砌石」作為埤塘的堤壩,而中原埤塘生態公園的周遭則是以RC工法(鋼筋混凝土)確保埤塘的穩定性、增加埤塘的容積及調節埤塘的水位等,但吳聲昱老師也向大家分享RC工法需混凝土的生產與運輸,因此對資源消耗、環境的影響相對較高。


帶著孩子實踐「永續愛地球,在地埤塘留」的行動吧!
埤塘系統有其獨特的結構與功能,不僅滿足當地居民所需,更是促進區域的發展和繁榮,俗話說「溝連埤、埤連溝;圳連埤、埤連圳」,原意指的是這些自然環境其實是非常緊密、息息相關的,而現今因都市的興起,許多埤塘逐漸成為住宅、商業用地,若埤塘持續被開發、建設,將會造成環境汙染、生態失衡,並會破壞生物多樣性,因此我們希望能讓桃園的孩子們,認識家鄉的埤塘人文歷史,並透過愛地兒5步驟(探索主題→定義問題→發想點子→測試點子→分享宣言),主動發想埤塘環境問題的N個解決方案,一起關心埤塘的生態,實現環境與社會永續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