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年度的尾聲,我們重新檢視既有事物,並且針對來年發展,擬定更好的目標。學校教育也是如此,如何定期將課程去蕪存菁,並且有系統建構校本特色,便是各校教育人才需要持續交流與討論的責任。
於是我們邀請環境教育領域、學校特色課程實務的專家擔任講師,以及預計參與第二期「黑松尋。耕課程計畫」的學校,希望透過分享與討論並進的共學坊,幫助學校提升團隊的課程領導能力,同時精進各校特色課程,將彼此豐富的經驗端出來討論共享交流,促使各校團隊課程規劃與發展的能力持續精進。
我們認為「具體實踐,才是實力」,所以特別邀請了臺南市虎山實驗小學的林勇成校長、新北市樹林區山佳國小許仁利校長;夥伴學校則有桃園市大溪區美華國小、觀音區觀音國小,雙方在輕鬆交流中,為彼此學校的教育方針,展開理想的共學模式。
圖/尋耕共學坊活動合影。
從課程發展與實踐,創造孩子學習的無限可能
勇成校長於上午場率先分享帶領三所學校發展不同特色課程的經驗,他特別提醒大家,在發展課程時,需要兼顧:「教師團隊的帶領、學生展能的舞台」,其中關於團隊的帶領,如何開始踏出第一步?可以透過盤點四大項目:「待解決的問題、現有資源、學生需求、教師專長」,釐清學校未來的走向後,凝聚團隊的共識與目標一起努力。勇成校長也分享Michael Porter的三種成功型策略思想,將之收斂為三大策略原則「低成本策略、差異化策略、專精策略」,可以運用在學校的經營理念:
1.低成本策略:在帶領學校的行政團隊時,可以遵循「三化取向」:減化(減法原則)、簡化(簡單原則)、自動化(順利運件),提升學校運營的效能。
2.差異化策略:看似校際間選擇相似的主題內容,但如果能透過創意的設計及發想,就能建立差異點與獨特性,讓內容轉化為嶄新的點子。
3.專精策略:身處偏鄉小校雖然看似劣勢,但如果能以「小而美、小而精緻」的原則,建立校本特色,將課程永續發展,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。


圖/勇成校長(左圖)提醒課程發展過程中需要兼顧教師團隊的帶領與學生展能的舞台。
除了教師團隊的帶領方針,給學生展能的舞台也是另一件同等重要的事,勇成校長分享歷年來的經驗,「在設計課程前,首先需要聚焦在孩子是主角,思考孩子未來需要具備什麼能力,再來評估如何去培養這些能力、營造這些舞台。」,但實踐的過程則是留給老師和孩子討論、摸索、自主決定、學習自我負責,「例如孩子們的學習存摺,從一到六年級的階段,孩子們可以自己決定想要充實、增能的內容,例如:學習書法、跑步、背唐詩……,有很多能力能夠讓他們去發展。」當孩子積極想獲得能力的心情被建立起來之後,老師也不得不跟上腳步,提供可以滿足學習欲望的環境,「如此一來,我也不用去追每個老師做得如何,老師會為了孩子持續精進,因此找到孩子的需求才是最直接的關鍵。」
隨著孩子逐漸發展起多元能力之後,下一步便是建立他們的自信心。勇成校長觀察到,許多家長在評估孩子的能力時,經常以是否有得到獎項來判定,「有的孩子不一定很會讀書,但是他的藝術、科學、體育能力很強,所以我們可以塑造多元獎項和展能的舞台,讓更多孩子有不同的機會受到更多的鼓勵。」
課程領導從減法開始,如何創造「有效益」的課程?
過去在建安國小、現任職於山佳國小的仁利校長,同樣考量到教師負擔及學生學習權益,提倡課程需要進行適當的「減法」發展,「我想要解決一些在課程發展上的迷失,因為所有改變終歸會回到孩子身上。」仁利校長認為,學校若過分追求特色發展易造成學習偏食,領域課程的學習一樣重要,要相輔相成,才能幫助孩子在未來創造自己的天地,「當校本特色凌駕領域課程後,或是要求校本特色一定都要融入領域時,就容易產生為融入而融入的現象,反倒壓縮了正規課程的學習時間。」

